廉政时评
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
稿件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
发布时间: 2025-09-18 10:22:41
“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”出自《宋史·朱熹传》,讲的是朱熹对于不符合道义的钱财,哪怕再少也不接受。古代先贤视“道义”为安身立命之根本,以生命与名节守护“一介不取”的廉洁底线,为后人所敬仰。党员干部当自觉涵养坚守道义、“一介不取”的品格,把以权谋私、贪污腐败看成是极大的耻辱,将公与廉铭于心、践于行。
古往今来,“一介不取”是众多有识之士的为官箴言。宋代官员陈襄在《州县提纲》中说:“一陷贪墨,终身不可洗濯。故可饥可寒,可杀可戮,独不可一毫妄取。”时刻提醒自己对私心贪念保持警觉,否则就会留下毕生不可洗刷的耻辱。陆游曾说过:“一钱亦分明,谁能肆谗毁”,官员如果用的每一分钱都记录得清清楚楚,谁还能随意说你的坏话,攻击诽谤你呢。清代徐士林为官时不纳馈赠、不献特产,只以奏疏良策进贡。他在诗中写道“但使无颜皆可富,若非有骨岂能贫?”意思是做官的一旦不要脸面,失去了耻辱之心,都会富起来;官场上的人,如果不是有骨气,哪里还会贫穷。但贪图这种“富”终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,而那些坚守有骨的清贫者,却能赢得民心和尊重。
“一介不取”是历代仁人志士的价值取向。苏东坡在文章中写道“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”,在他看来,天地之间,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属,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,即使一分一毫,也不能求取。明代薛瑄在《从政录》中将廉者分为三重境界:最低者“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”,中等者“尚名节而不苟取”,至上者“见理明而不妄取”。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源于内在的道德,“一介不取”只有存于自知、在于自觉,才能从“不敢”到“不想”,实现从“智”到“德”的境界升华。
“一介不取”的物质清贫者,也是精神世界充盈的富足者。方志敏经手的款项,总额有数百万元,但他素来安于清贫,坚持“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,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”;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,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,宁可忍饥挨饿也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;焦裕禄处处以身作则,模范带头,他常说“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”;杨善洲心系人民,坚持为群众办实事,他经常说:“我手中是有权,但它是党和人民的,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”……这些共产党人坚守道义,公私分明,将“一介不取”的廉洁奉公视为无上光荣,用实际行动展示着坚强党性、远大理想、高尚情操,镌刻下不朽的精神丰碑。
点墨虽小,终不可湔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,党员干部唯有把“一介不取”作为修身律己的精神追求,自觉增强党性修养,将贪墨之念视为对初心使命的亵渎、对人民信任的背叛,经常对照正反典型自我省察,勤掸“思想尘”、多思“贪欲害”、常破“心中贼”,才能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,以自身正、自身硬、自身廉的模范行动赢得民心,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。(施新华)
>>><<<